普华永道:医疗产业海外并购处于价值探索期
(原标题:普华永道:医疗产业海外并购处于价值探索期)
文/陈楚翘
近期,医疗大健康产业一级市场持续火热,大量资本涌入医疗产业也带来了监管、改制、创新等多方挑战,与此同时,资本的进入也为医疗行业带来了新模式、新体制、新机制的差异化体验。普华永道认为,资本的进入需要监管合理引导,医疗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矛盾待解。
另外,境内医疗供给改制进入试水阶段,但保险公司、医疗集团仍然为境外医疗并购的主要参与者,海外医疗并购投资还处于起步过程。普华永道认为,医疗产业的海外并购还在价值探索之中。
公益性与逐利性的博弈
随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与医疗改革的政策不断出台,投资医院、康复、诊疗等核心医疗业务成为新的并购方向。
2015年互联网医疗成为新热点,投资规模爆发式增长至人民币100亿元。同时,战略投资者与私募股权投资者对于医疗健康产业保持同期热度。普华永道数据显示,主要针对A股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者2015年交易金额达38亿元,同比增长18.45%。战略投资领域延伸到发展或跨界投资健康产业。
医院类型方面,民营医院的投资2014年开始井喷, 2015年度涉及民营医院的并购交易达44起,金额达39.41亿元,同比减少34.46%。公立医院投资活动稳定增长,2015年度披露的交易共计8.4亿元。
然而,医疗大健康产业持续火热的同时,大量资本涌入医疗产业也带来了监管、改制、创新等多方挑战。普华永道咨询部合伙人邢立萍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资本固有的逐利性、医疗本有的公益性客观上有一定矛盾。但医院与资本的双向选择,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公益性与逐利性的矛盾。
“资本进入的前提是合理的投资回报,医院接受资本的前提是其资源投入能否能有效解决供求矛盾,,例如通过提供差异化的医疗服务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双向选择是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门槛之一。”邢立萍说,医疗不是暴利行业,短期财务投资不应该选择医疗行业,同时医院主体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确保公益性不会被资本的逐利性取代。
邢立萍强调,“为了防止逐利性被反向扩大,资本进入的方式需要监管引导。”从案例上来看,国内资本进入医疗更多方式是公有医院改制或托管,其间医院主体难免会面临公共资源占用和国有资源流失的风险。但是,资本主体也在探索政府改制的方向,试错并前行是资本与监管两方需直面的挑战。
另一方面,资本的进入为医疗带来的新模式、新体制、新机制,这种差异化体验对于整个医改的推进是有利的。“公立医院立足点在于解决看病治病的问题,资本更多的将目光投向服务满意度和舒适度的方面。资本带来的差异化能够缓解就医矛盾、资金缺口、也对医务人员的就业提供了多向选择。”邢立萍说。
普华永道审计合伙人孔昱表示,资本大量介入不利的影响体现在私有化改制化后,对盈利方面太偏重。“但这一方面不是资本本身的问题,而是在于社会机制如何引导。对于医疗行业,投资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资本在医疗行业的主导地位相对较弱,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对医院发展和运营有重要影响。” 医疗机构公立和非营利性的性质决定行业发展比较慢,资本介入会促进行业发展。
(附表一:2012年~2015年境内外医疗并购交易规模分布)
海外并购的价值探索
从医疗产业投资区域来看,境内医院的投资活动主要集中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医改先行区域,而涉及境外医院的海外并购数量近年来有明显增幅。
数据显示,2014年涉及境外医疗并购的交易数目激增至9起,交易金额达46.07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了中国地区在海外并购最大的交易——复兴国际收购葡萄牙综合类医院96.07%股权,该交易金额达4.6亿欧元。
近期,该记录再次被绿叶医疗的并购案再次打破。绿叶医疗集团宣布与澳大利亚第三大私立医院集团Healthe Care大股东于2016年4月初正式完成交割,这也意味着截至目前中国医疗行业资金规模最大的海外并购案正式落地,此次并购案交易金额为6.88亿美元。
2016年,境内医疗供给改制进入试水阶段,但医疗机构的海外并购仍处于起步过程中。普华永道企业融资与并购部总监郑炜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医疗产业的海外并购还在价值探索之中。
“目前完成的海外并购中,大多数是保险公司或大型医疗集团进行资产配置。企业认可中国医疗市场处于高增长期,主观上愿意进行配置。”郑炜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希望境外并购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与运营模式、或是寻求海外并购为集团带来的额外价值。但在境内外不同医疗体系下,标的的选择会对以上目的造成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