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教育基地:在这里,与高尚的灵魂对话

2019-02-16 19:08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在这里,与高尚的灵魂对话

记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教育基地:在这里,与高尚的灵魂对话

  天津医科大学学生清明节致敬“大体老师” 王英摄/光明图片

记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教育基地:在这里,与高尚的灵魂对话

  生命意义展室里的开学第一课 王英摄/光明图片

  在天津医科大学校园里,有一间特殊的教室——入学的第一课和毕业时的最后一课,大学生们都要来到这里与“无语良师”展开一场“心灵对话”。

  这间教室实际上是一个开放展室,室内陈列着天津医科大学创始人、著名医学教育家、内分泌学专家朱宪彝教授所捐献体的部分脏器标本,还有700余位体捐献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亲笔书写的遗嘱。

  如今,以这间展室为主体扩建而成的生命意义教育基地,已经成为天津医科大学学生德育工作的“精彩之笔”——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在此接受心灵的洗礼,在阅读“大体老师”(即捐献遗体供医学院教学使用)感人至深的亲笔遗嘱中体味生命的价值,感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责任。

  1、由来:一堂课的延伸

  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展室是作为医学伦理学课的“第二课堂”于2002年初筹建的。令创办者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展室甫一开放就立即引发社会普遍关注,校内外参观者纷至沓来。在很短时间内,这个被称为“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展室,其功能就突破了狭义的医学伦理学范畴,成为该校践行“德高医粹”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这个展室里,每一名参观者都会被老校长朱宪彝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操所震撼:被誉为“当代钙磷代谢知识之父”的朱宪彝担任天津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的前身)院长33年之久,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祖国医学教育,在75岁高龄时仍带领科研人员奔赴12个省份40个县市实地考察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1984年12月25日上午,朱宪彝教授正在家中伏案工作时,心脏病猝发,来不及抢救,便永辞人间。其实,此前他已病了一个多月,大家都劝他早日住院治疗,可他一再推辞:“医院连会议室、过道和各科门诊室都住满了病人,我作为医学院院长愧对患者,又怎能和他们争床位呢?”

  朱宪彝生前留下“四献”遗嘱:献出全部存款建立“朱宪彝奖学金”;献出全部珍藏图书和他的10万多张读书卡片;献出自己的一座私人住宅楼,供学校使用;献出自己的遗体,用于解剖课教学。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世俗观念,来到天津医科大学立下遗嘱,志愿在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给医学解剖教学使用。在收集整理遗体捐献者的遗嘱的过程中,学校教务处的老师们深切体会到: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学校立德树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于是,他们专门辟出一间教室,将这些遗嘱不做任何修饰和润色,制作成展牌,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一张张泛黄的甚至字迹模糊的遗书背后,矗立着数百个高尚的灵魂。他们身份各异,境遇不同,但都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揭示出对生命真谛最透彻的理解,都以自己最后的奉献表达着对祖国医学教育事业最无私的支持。“站在这里,就会被一种高尚的力量所吸引、所震撼。”——这是无数参观者发自心底的共同感受。生命意义展室创建17年来,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者数万人次,影响甚巨。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与教化功能,天津医科大学于2014年9月将此展室迁址扩建成开放式展厅。就是在这里,学校党委书记姚智教授每年给入学新生开讲“第一堂课”:他深情回忆起35年前,自己参加开学典礼时聆听朱宪彝老校长谆谆教诲的情景。“‘医生的奋斗目标是让自己失业’——这一振聋发聩的警句时常回响在我的耳畔,它昭示了医生这一特殊职业的人文情怀……”姚智说,每一个由此经过的老师和同学都应该认真感悟、用心聆听,并努力内化为个人的生命体验。“作为医学生,面对以逝者之躯启迪在生之人的这些捐献者,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尊重生命。在面对人生困惑的时刻、在探寻生命意义的时刻,大家都可以来到这里,与这些圣洁的灵魂对话。”

  2、故事:那些生命绝响

  在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教育基地,每一位参观者都会感受到“静默如雷”这4个字的含义。

  2012年,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副教授姚进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两立遗书志愿捐献角膜和遗体。他在遗书中写道:“本人自工作以来,大部分时间从事眼科视光学的教学工作,深知光明对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我自愿在身后将角膜捐献给眼科中心,以帮助需要光明的人们,为社会作点贡献。”弥留之际,姚进说:“捐献角膜和遗体,是我最后的愿望……”他再次留下墨迹:“在生命走到尽头时,我自愿将遗体捐献给天津医科大学,渴望能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尽一点力量!”最终,他以身体为礼物为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他的角膜也帮助4名患者重见光明。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